4月11日至13日,受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的影响,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大风沙尘。“伏羲”实时预测北京大风预警动效并提前锁定强风路径与强度峰值,帮助我国北方地区提前做好,针对气象灾害的安全防范工作。
仅需3秒完成15天预测
针对周末这场罕见持续性大风,“伏羲”大模型团队成员将全球当前大气状态输入给“伏羲”,基于复旦CFFF智能计算平台,仅需3秒,即可完成15天的预测。团队成员随后对其进行分析,并得出预报结论:“北京地区11日晚间风力开始增大,12日中午前后风速超过10m/s,最大风速超过12m/s,13日风速仍旧较大,需注意防范。”“上海12日中午前后风速明显增大,最大风速接近10m/s,13 日风速仍旧较大。”
从1.0升级为如今的2.0版本,“伏羲”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与气候气象科学,是行业内首个次季节气候大模型,也是首个面向气象导航优化的全球气象大模型。它不只以天气预报为主要目的,还能突破次季节预测难题,将MJO有效预报时长延长至36天。
观天测海 神机妙算
“伏羲”大模型已有过多次“神机妙算”。
2023年9月,“伏羲”气象大模型首次亮相,精准预测出“复旦开学当天上海不下雨”,促成复旦20年来首次户外开学典礼。2024年9月,“伏羲”观测到上海75年来最强的登陆台风“贝碧嘉”,动态更新台风路径预测,提前5天准确预测“贝碧嘉”登陆点。
因构建了海气耦合模型,纳入风浪、涌浪、海温等要素,提升全球风、浪、流、能见度等预测精度,“伏羲”有望为国家新能源、航空运输、远洋航运等行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参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此次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意味着“伏羲”参与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变革中。
上线后可帮助学生群体及时获取最新、准确的天气预测信息,做好极端天气等场景的防范工作。此外,还给人工智能、大气科学专业等相关领域同学提供沉浸式气象教学场景,通过模型和数据的进一步开源,帮助更好认识与理解,数据驱动大模型的效果与潜在机理,提升研究兴趣并积极拥抱新的技术,实现“AI+教育”深度融合。
点击链接,注册、登陆便可直接体验“伏羲”大模型(https://fuxi-ai.cn/visual/weatherpure),查看最新天气预测情况。
实习记者 方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