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份病历,看见背后的医学突破创新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各附属医院、医学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4-30

从疾病精准诊断到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从流程优化到暖心故事,复旦上医人始终践行着“为人群服务”的精神,复旦各附属医院始终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前沿探索创新。推开希望之门,见证医学背后的温暖力量。聚焦六份病历,看见背后医学突破创新的故事。

双镜破局肿瘤“围剿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手术显示屏上,一场针对复杂部位肿瘤的“双镜围剿”手术正在进行。谢女士十二指肠降部,有一颗直径3厘米的肿物不断紧贴静脉生长。

对此,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医师李全林、普外科胰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徐华祥与麻醉科副主任医师费敏组成多学科战队,拿出“双镜联合”精妙解法。内镜确定病灶边界后完成切除,腹腔镜指导医生解剖十二指肠背侧并缝合创面。

这项技术凝结着中山医院多学科协作的汗水与心血。仅去年,该院就为172位十二指肠肿瘤患者定制个性化手术方案,努力推动现代微创医学以更小的创伤代价,缝合更多“不可能”的治疗裂隙。

机器人助力甲乳诊疗升级

3月18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手术室里,一支单孔蛇形臂穿过仅5厘米的隐蔽切口,普外科甲乳外科中心邹强教授、金贻婷教授团队紧紧注视着荧幕影像,在10倍放大摄像头的高清3D立体视野之下操作摇杆,灵活控制机械臂,精准避开血管神经,同步完成组织切除、止血缝合等动作。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这场上海首例单孔机器人乳腺癌全切+一期重建术,不仅切除了41岁患者体内的恶性肿瘤,还守护了她对生命品质的执着期待。

“看不见的刀口”带来美学与功能的精密平衡。3月24日,华山甲乳外科中心“再下一城”,将这一创新技术应用于甲状腺疾病的诊治,通过锁骨下3cm的切口,成功完成上海首例国产单孔机器人甲状腺癌根治术。

胰腺战场上的“癌症通缉令”

早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手术台上,无影灯照亮胰头癌患者周先生(化名)腹腔内错落的血管。“胰腺手术就像‘在豆腐上绣花’”,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表示,胰瘘是胰腺外科最常见且危重的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针对这一难题,虞先濬带领团队,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结合现有手术方法,创新提出“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术,通过改良缝合方式,创新“乳头状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术,使胰漏率从20.3%降至9%。

一场胰头癌根治手术往往需要长达6个小时,这对医护人员的体力和精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对此,虞先濬团队正瞄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式,借助mRNA疫苗给免疫系统装上“抗癌雷达”,提取患者自己的肿瘤样本,激发免疫系统精准识别并清除残余癌细胞,用技术、耐心和信心织就一张消灭“残敌”的天罗地网。

保胎背后的生死博弈

3月凌晨,怀孕22周的昕昕(化名)在下腹阵发性疼痛时突然失去意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李喜莲心中警铃大作。

妊娠合并脓毒血症,这种发生率不足万分之四的产科并发症,往往会对母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若不及时取舍,便可能引发“生死危机”。值班主任医师刘海燕意识到潜藏危机,决定终止妊娠。

产科、麻醉、护理、ICU等多学科抢救团队在晚间集结,三条静脉通道与抢救药物构筑起生命防线。当引产药物起效时,胎盘和胎儿顺利娩出。转到病房后,昕昕的病情又经历了反复波动。医院副院长顾蔚蓉带领团队启动多维度诊断方法,除常规CT、MRI、传统细菌培养外,还加用了NGS检测、血液宏基因组学精准定位方案,调整抗生素用法有的放矢。经过10余天治疗,昕昕终于完全康复。

突发“斗鸡眼”诊疗

当3岁的琪琪(化名)在平板电脑前移开视线时,父母惊恐地发现孩子出现了“斗鸡眼”,随后在附属儿科医院确诊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若不及时治疗,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导致弱视和立体视功能永久损伤。

传统斜视手术可能存在并发症,对此,儿科医院眼科主任杨晨皓经过谨慎评估,给出了令家长满意的治疗新方案。3月24日,杨晨皓借助显微注射技术,将极微量A型肉毒毒素精准注入琪琪的眼部内直肌后部肌腹,耗时不到5分钟,即已完成双眼的全程注射。

“孩子手术后早晨醒来内斜就神奇消失了!”令家长激动的是,术后次日,琪琪的斜视度数就直降80%,度数从30棱镜度降至6棱镜度,内斜症状基本消失,当天便顺利出院,居家期间也仅需使用眼药水协助恢复。

人工耳蜗奏响希望乐章

福建东北部的一个小镇,小羽(化名)出生后被确诊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更令人揪心的是,小羽的父母都是聋哑人,家庭收入微薄,仅能维持生计。

2024年7月,小羽姑姑带着小羽一家慕名来到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教授的门诊。舒易来团队了解情况后,一直密切跟踪,定期随访。今年,小羽终于达到了手术指征,但高昂的费用,让其一家陷入绝望。

针对这一困难,医院借助“耳聪目明,健康‘童’行”慈善项目,为其提供了手术费用资助。上海市相关部门的利好政策也在同一时期发布,人工耳蜗集采落地,全额纳入医保且取消起付线,大大减轻了患者负担。

3月31日,父子二人成功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妈妈也将在不久后接受植入手术。

 来源:各附属医院、医学宣传部

1353复旦-4_输出PDF.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