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琪:复旦到加州理工非天才成长之路

作者:殷梦昊、蒋子怡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5-04-30

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叫张安琪的女孩?10年前,这位复旦大学2014届本科生“毕业生之星”因为“复旦学霸”、“门萨女神”、“新东方最年轻托福教师”的标签而火遍全网。

10年后,她的名字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不再是因为那些浮夸的标签,而是以一名科研人员的身份——2023年,她先后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3篇关于脑机接口的重要论文。

上个月,32岁的她正式入职加州理工大学,成为该校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最近,她正忙于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并开始招收博士生。对于所取得的成绩,她归功于努力而非智商:“你可以说我是努力型的学霸,但绝对不是天才。” 

迈出科研第一步

“复旦是我科研梦想的起点。”张安琪说,从本科研究纳米材料到如今聚焦神经生物学,复旦四年的学习为她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到2010年,张安琪刚刚踏入大学,她通过学校专为大一新生开展的科研资助“启航计划”,张安琪正式加入陈萌课题组,第一项任务就是整理和登记实验室里的化学药品。在老师指导下,张安琪从最基础的阅读文献开始,逐步走上科研的正轨。

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氛围在当时还不算普遍,张安琪是为数不多坚持参加“启航计划”的20名学生之一,她很珍惜这个机会。到了大二、大三时,她又先后申请了“?政”和“望道”科研项目。

与此同时, 19岁的张安琪成为了新东方最年轻的托福老师,并很快实现经济独立。然而,她不满足于此,教学内容的重复性让她萌生了想要创造“新的东西”的渴望。“科研就是一直在做新的东西,一直都有新的挑战,不会感觉枯燥和重复。” 对张安琪而言,科研是一个她尝遍所有可能性后的坚定选择,是她想一辈子投身的事业。

本科发5篇SCI论文背后是20多次拒稿

时隔多年,再聊起学生时代的意外走红,张安琪仍记忆犹新。各种噱头中,“天才”两个字格外让她不安:“我不觉得我是天才。我是非常努力的,但好像没被看到。” 

当大众为她本科阶段以第一作者发表5篇SCI论文而赞叹不已时,却鲜有人知,她被拒稿过20多次。“历时两年,那篇文章老师让我前后改了13遍。”张安琪至今难忘大三时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被拒稿最多的一篇是她的本科论文代表作。每次提交张安琪都信心满满,结果却是连续7次被拒稿,这让她一度陷入怀疑。然而,第8次投稿时迎来了转机,她的论文被允许修改后发表。这次经历让她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和写作经验,后来的发表之路也变得更加顺畅。

如今的复旦大学元创中心,是当年的先进材料楼所在地。这座不算起眼的小楼是张安琪感情最深的地方,5楼的实验室见证了她每一个努力的日夜。时任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主任、现内蒙古大学校长武利民教授的办公室与她的实验室仅一墙之隔。师生二人皆为“工作狂”,每天清晨7点,总能在走廊上不约而同地遇见对方。当时,武利民就看出了张安琪的勤奋,并在她申请哈佛化学系时执笔推荐信。

多尝试,早准备,尽早确立自己的目标

2024年夏天,张安琪应邀重返复旦,为本科生做了一次讲座。她欣喜发现,如今实验室的硬件条件有了显著提升,本科生对科研的热情也愈发高涨。复旦给予本科生的学术研究资助平台(FDUROP),为年轻学子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张安琪勉励学弟学妹们:“去尝试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早做准备,多尝试不同领域,尽早确立自己的目标。” 

在外人看来,张安琪校园生活有些单调甚至孤独,但她却乐在其中。除了7小时的睡觉时间,她每天不是在上课,就是泡在实验室,或是去新东方授课,几乎没有闲暇时间,“做实验累了就去上课,上课累了就做实验。”她笑着道出自己的放松方式。

海外求学多年,张安琪回国的机会不多,但每次回来,她定会回母校走走,和昔日师友小聚,再去看看那个她曾日夜鏖战的实验楼。那里是她梦想开始的地方,像一座灯塔永远指引着她的内心:专注学术、持之以恒,绝不轻言放弃。

 本报记者 殷梦昊

 实习记者 蒋子怡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