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在央视总台首届乡村振兴年度盛会上,一台助力农业生产的“大家伙”亮相。这台设施(种植)番茄精细化作业智能农业机器人,集授粉、打叶、疏花疏果、采摘于一体,由复旦大学机器人与自主无人系统实验室商慧亮课题组自主研制、生产。
相较过去设备的单一功能,这台机器人“会思考”。它能模拟人类自主感知、决策与执行,已实现番茄从开花到采收的全流程精细化作业,可快速推广至其他作物,成为助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复旦智造”。
复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副教授、机器人实验室负责人商慧亮团队以“农业+AI”为突破口,研发出拥有具身智能大脑、造价仅为国外产品的1/5的智能农业机器人。
利用3D视觉扫描周围环境锁定目标,仿生手臂探入作物间上下摆动,触手末端的压电绒毛感知花粉黏度,振荡器高频振动完成授粉。自主导航躲避障碍物,机器人在田间重复相同操作。
动作完成只在短短一瞬,却是商慧亮团队历时4年,迭代4次的产物。持续发力,终成硕果,背后是一群人追逐热爱的故事。 ??? 详见第5版